close



這是我一直想介紹給大家閱讀的一本好書,尤其是年逾三十的人,面對死亡的機會將愈來愈高-可能是來於父母家人或親朋好友的
也可能是來於自己的。但在視死亡為忌諱的中國社會裡,眾人總是漠視或忽視它的存在,未能提前學習,以致於在面對死亡時常是滿腹驚恐與無盡傷痛,甚至有些人會陷入崩潰邊緣,久久難以撫平。誠如書本封面的註解:藉著瞭解死亡,我們更能全然、自在地活著。


 


本書作者Kathleen Dowling Singh,專攻超個體心理學,擁有數十年安寧療護工作經驗,曾陪伴無數人走向生命終點。大量臨床經驗,Kathleen感受到的死亡是深刻、超越而不平凡的;她說多數人是在一種莊嚴、平靜、心識轉化的情況下死亡,他們在臨終之際洋溢著能被稱為靈性的能量。曾經許多無法坦然接受自己即將面臨死亡的病患,到了最終時刻也會出現巨大的轉變,生命整個開放起來,曾經縈繞不去的未竟之事、恐懼和執著,似乎一下子全放下了。有人是在死亡的前幾周或幾天內出現這樣的「生命知悟」,有人則是在過世夢的一小段時間才出現,甚至在生命離開身體的刹那間才深切體認到整個過程的完善圓滿。


 


臨死經驗是肉身和自我感開始崩解消融,逐漸轉向內在靈性的一個過程。人可以在臨死經驗裡感受到一種放鬆的品質,那是一種不再使勁掙扎、坦然放下生命的感覺。臨死經驗裡也有一種退出的品質,臨終者不再是那個與世界緊緊掛勾的自己,不再是那些他曾經認為是「我」的自己,對他們而言,除了少數至親之外,其他的人際關係早已無關緊要。臨終者身上還有一種光芒的品質,病人皮膚會散發出近似乳白色的光芒,這種由內而外散發的光芒充塞在周遭氣圍裡,也表現在臉部肌肉的放鬆上,有時則是從眼眸之中流露出來。


 


當然,人要能坦然面對自己或親愛之人即將不久於人世,並非易事。醫界有個臨終五階段論: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生病的人都希望讓病況好轉,當他們發現連醫生也束手無策時,會有憤怒與被遺棄之感;有些人雖不願吐露心聲,心中卻是充滿無限的恐懼。而青壯之人,更是難以接受生命將嘎然而止,他們會義憤填膺,覺得世界不公不義,死亡焦慮也跟隨攀上巔峰。


 


能超越心智自我的人並不多見,人恐懼死亡的根本原因,在於不明白自己的本性。我們之所以覺得受苦,是因為眷戀著自己虛構出來的每一面,執取不放,也只有從紛紛擾擾的世界退出,在靜默的環境裡沉潛,在這些虛妄的面向被消融得灰飛湮滅時,死亡即將帶來的心靈轉化才得以開展,體認到在這些混亂的底層,自己其實是如如不動的觀者。


 


臨終的人在臨終過程,往往會出現一些充滿了痛苦、焦躁等狀態的時段,也就是所謂的「臨終躁動」,它們通常發生在從外面看來像是已陷入半昏迷狀態時。這些躁動時刻,是生命正從再也無法容納它的細胞原生質離開時,形之於外的可見事件,多半起因於肌肉痙臠,是垂死時由於血液酸度升高所誘發的。儘管外表是躁動不安的,但許多曾經驗過此層面而又回神過來的臨終者告訴Kathleen,他們知道自己是安全的,並訝異於「生物體的死亡準備,竟是如此靜默、卻有效率。」正如Kathleen所言,人都會在最後一刻領悟到自己領受到的恩寵。


 


這本書的內容有許多來自於Kathleen的真實臨床案例,所以閱讀起來生動自然,非冰冷深奧的理論書籍;同時,Kathleen還把許多死亡的心態與過程與心理學、宗教學、靈性學內容相結合,文字溫馨有情之際也能看到所有理論與宗教萬宗歸一的相似性。更重要的是,書裡還詳細說明了病患在用來評估臨終程度的卡氏功能量表裡每階段所會出現的生理狀態,這對於不曾照料過臨終者的人而言,是很實用的參考工具,既可降低個人對於死亡的恐懼,更能清楚了知臨終者在每一階段可能出現的生理狀態,給予更適用的照顧陪伴與心理安慰。


 


死亡,是生命肉體趨向無的階段,也是靈魂再度自由騰翔的階段,不要害怕它的來臨,及早認識、學習如何用正確的心態面對與臣服,才是生命圓滿之道!


 


書名:好走


作者:Kathleen Dowling Singh,譯者:廖婉如


出版社:心靈工坊


初版日期:2010.1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belgogo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