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兩年半時間,我在大陸一個知名度頗高的集團工作,集團旗下食品品牌甚多,我的部門是負責消費性食品的開發創新,因此經常要研究消費者行為和市場產品、並不斷品嚐現有產品或實驗室做出來的新品,所以我常自嘲那是小白鼠的日子。


 


第一年,我負責一個糧油產品的市場工作(marketing),舉凡新產品包裝廣告行銷、文宣品等工作皆是我的工作範疇,但以上市後的行銷工作為主。此品牌是捲土重來,負責的小領導抱持著只准成功不許失敗的雄心壯志,腦海中一長串想法,想做什麼就馬上動手嚐試。跟著他,我的工作是沒有休止符的忙碌:在辦公室裡為各種規畫忙碌、也在各城市間為活動執行與經銷商、銷售人員互動而奔波。


 


一年後,我被轉調到另一部門,負責另一品牌新品上市前的市場工作,也就是新品研發規劃,著重於上市前的工作,從品類的現有市場現況、國內/外發展趨勢、消費者需求與使用經驗、到新產品的概念、定位、口味、包裝設計,樣樣都要挖掘研究。負責此工作的小領導是個心思超細膩的女性,與她一起工作的心情就如同一句大陸流行語:「痛,並快樂著」。痛,因為要做的事很多、要承受的領導壓力很大;快樂,則來自於參與一些以往未經歷過的領域,樣樣都覺新鮮有趣,尤其看到苦心努力的產品上市後獲得好評,極有成就感;當然,做到一半夭折的產品也是有的。


 


進入這個部門的第一個工作項目,是果蔬燕麥的開發。看好穀物是可以深入發展的品類、穀物早餐又是潛力無窮的新市場,我們透過種種消費者的使用經驗和需求挖掘出機會點,研發出中、西合壁的五色果蔬燕麥。食品的開發,營養和口味必須同時具備,過程中,我們市場人員和研發人員要一再地試吃產品,並在細微處不斷求改進,對於我而言是個極為新鮮的經驗,從開始的沒什麼感覺到後來能細品每一口吃下去的食物,並給予不同的觀點和評價,幫助研發人員不斷精進。做包裝設計時,更是帶著放大鏡在檢驗設計公司的設計,從logo大小、包裝概念、圖案位置與比例、整体構圖與調性到包裝材質,每個環節都要再三推敲,在否定中找出改進之道,簡直比製作藝術品還嘔心瀝血。(去年,我們還找了志玲姐姐担任品牌廣告代言人喲)


 


之後,我們還分別研究了茶葉、餅乾、茶飲料等不同食品品類。每要研究一個品類,負責人員會先到超市、超商和進口食品店採購相關產品回來研究與品嚐,有時還會請研發人員或供應商根據要求,在實驗室裡先調製若干實驗品供大家試吃、試喝,然後再一一討論、提出改善方向。


 


有一次為了研究茶飲料,我們與研發人員在2小時內先後品嚐了30餘種大陸、台灣和日本市場的茶飲料,一邊喝一邊討論,即使是同樣的烏龍茶,我們也能品出不同品牌的不同的甜、淡、濃、厚配比。去年底,為了研究飲料包裝,我不僅跑遍北京進口食品超市,還請朋友幫忙到台北微風廣場買了一大堆飲料瓶,寄送到北京供眾人參考。


 


在此集團工作的最大好處是,經常有發不完的食品和糧油產品。買回來的樣品,沒吃完,每個人發一點回去吃,以免浪費。新品上市後,部門會發一些犒賞辛苦的工作團隊。逢年過節時,各部門又會互相交換產品、或集團發給員工當福利品。於是逢年過節時,總見我們的座位下都擺滿了食物。這些收也收不完的產品,對於隻身在京的我而言,真所謂是「吃喝不盡」,只好呼朋引伴請朋友、阿姨一起來分享,這更讓我的台灣朋友們覺得我的工作是「肥水多多」!(離職後,斷絕了大家的肥水來源,看來大家的損失比我更大,呵呵)


 


不過,參與各式食品開發工作後,卻也讓我對包裝食品愈來愈不感興趣。對食品公司而言,產品好吃、容易保存是關鍵點,於是研發人員必須絞盡腦汁用不同的添加劑來達到要求,但這些添加劑就算再天然、或再符合國家規定,畢竟是「外來添加」非「天然所有」,東累積一點、西累積一點的,誰知道長久下來會在體內造成多少沉澱或影響呢?而且即便是天然萃取,但誰能保証萃取物仍能百分百保有原來的新鮮度與功能?所以,口腹之欲能少就儘量少,生活要減法,飲食不也是要減法嗎?(我之前一直以為纖維、穀物餅乾應該算是健康食品,加班時也常吃餅乾裹腹,等到研究過餅乾後才知道,原來餅乾裡含有大量添加劑和黃油,是超不健康的食品,大家能不吃就不要吃呀!)


 


話雖如此,還是不能否定眾多研發、市場、調研人員為開發新食品默默付出的心血與努力。下次當您在品嚐可口美食時,別忘了也要感謝一下諸多無名英雄的付出;若沒有他們的青春與心血,您又怎能在超市、超商裡與琳瑯滿目的食品相見歡呢?


 


【備註】
在大陸,我們做過許多消費者(白領)調研,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30歲是很重要的健康意識關卡。
30
歲以下的消費者,自認「健康」與「口味」都很重要,但當兩者抵觸時,他們絕對是棄「健康」、就「口味」,所以必須把東西做得好吃,才能吸引這一群人。
至於30歲以上的消費者,明顯感覺自己體能狀況不如20多歲時好,所以會把「健康」看得比「口味」還重要,甚至還會自我教育:「健康的東西本來就沒那麼好吃」,如果要吸引他們,食品的天然感、原味性就相對重要了。
不過,大部份消費者的健康意識是十分薄弱的,道聽途說、專家或網上資訊,常常是他們的健康之道來源,且大家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者一知半解。再者,大部份人都無法抵抗自己的口腹之欲,於是只能以「少吃」而非「完全不吃」來展現自己的健康作為。消費者的心理,很有意思吧!




一次要品嚐20-30種市場上的茶飲料


各式各樣的飲料,各有千秋,研究起來可不簡單滴


為了研究飲料包裝,我的座位也擺滿瓶瓶罐罐


參與開發的新產品上市後,公司找了志玲姐姐當廣告代言人,大陸同事們還趁機到台灣參與拍廣告片拍攝作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belgogo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