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千戶苗寨是中國最大的苗寨,四個寨子1200餘座傳統吊腳樓建築佈滿兩片相連山坡和附近山區,蔚為奇景。
苗族其實是一支充滿苦難的民族。他們的祖先蚩尤被黃帝打敗後,從黃河流域逃向長江流域, 之後又不斷被漢人與他族追趕征伐,繼續逃入廣西、貴州深山,歷史上的南方苗蠻就是指他們。為避免一再被異族侵擾,苗族幾乎都落腳在外人難及的山嶺裡,而一再遷徙與散落,也苗族成為世界上最多支系的單一民族,每一支族又各自發展出自屬的服飾與語言。
刺繡、服飾和銀飾,是苗族三大珍貴資產。苗族女子從小就必須學習針線女紅,為自己縫製衣服與嫁衣。為了日後子孫能重回中原認祖歸宗,苗族祖先對於衣飾的顏色與圖案也有嚴謹的規定,美麗之餘,更具備與眾不同的文化涵意。可惜,隨著現代化的腳步,人工逐漸取代傳統,苗族衣飾的秘密也愈來愈少人能解讀了!
從被當地政府開發成旅遊區以來,西江變化劇烈,如今成為黔東南商業化程度最高的寨子,訪客終日不斷。但,這裡的商家和餐飲住宿大部份仍由當地土生土長的苗人經營,他們生活起居盡在此,所以只要離開商業街,還是可以感受到濃濃的苗家傳統風情。坐在跨越小溪的風雨橋上,看著遠近不一的吊腳樓和穿著傳統服飾的苗族婦女來來去去;陰天時,倚著客棧的美人靠而坐,觀賞薄霧在山林間飄乎來去;偶爾,爬上山坡看山景、品味細致的吊腳樓建築,我在西江度過快樂的四天三夜,逍遙且自在。
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蘆笙場每天上午11點和下午4點(夏季會延後半小時)各有一場半小時的免費表演,在籚笙演奏聲中看著苗族小伙子和少女熱情地載歌載舞,確實很過癮。看完表演,賣糍粑的小攤從四面八方圍攏上來兜生意,糍粑就是麻糬,苗族婦女每天清早現蒸現打,打好的米糰用炊具加熱保溫,客人買的時候挖一塊出來包上豐富的內饀,熱熱香香的超好吃,成為我每天必吃的點心。
黔東南的酸湯魚火鍋也必吃不可,即使自己一人也要設法吃一次。在老街快到東邊盡頭的菊子餐館(老板說可能要搬家,如果找不到可以問問附近人家),老板夫婦雖來自安徽非當地苗族,但煮出來的菜色極可口,酸湯魚更是好喝到不行,溫柔體會的老闆娘還很有廣末涼子的味道喔,常常上他家吃飯的我,離開前夕真有點依依不捨!
【交通/住宿參考】
可從凱里汽車站搭車到西江,或者在凱里火車站直接坐招客的出租車(計程車)到西江,每人20-30元,可節省大量時間。拉客司機會遊說遊客同時向他們買西江門票,票價每人120元,私下可砍到50-60元,這些錢雖是直接進入司機口袋,但他們仍會透過關係順利把人送入景區。
我出火車站後幸運地遇到一位苗族女司機龍師傅(手機號13885597094),人很真誠,她每天在凱里火車站和西江間來回拉客,有興趣者可直接與她聯繫。
西江的住宿選擇很多,非旺季可直接到當地看過房間再決定,床位一個約20~30元,使用公共衛浴,有專屬衛浴的標間則一晚50~80元。當地都是木製吊腳樓,隔音效果不佳,要有心理準備。建議選擇住在西江中學後面的客棧,一來吊腳樓較新,二來視野佳,可直接眺望對面兩座山坡,也就是西江的經典畫面。
商業街上店舖一家接著一家, 可買到各式各樣的苗族飾品
西江的經典畫面, 兩座山坡佈滿苗寨吊腳樓住宅, 形成一大奇景。最下面的地方就是每天各有兩場免費歌舞表演的跳舞場。
夜晚, 家家戶戶點起門前的燈火, 萬家燈火又形成另一種美麗畫面
美人靠-苗寨吊腳樓的一大特色,可供眾人坐在上面乘涼聊天
勤勞的苗族婦女, 一大早就開始蒸米搗米賣糍粑, 也就是麻吉, 超級好吃。看,剛蒸好的米,都還冒著熱煙呢!
西江的苗族婦女習慣把髮盤起,頭上再插朵大花
。因為每天要在山徑爬上爬下的,所以苗族姑娘身材都很苗條,超羨慕的~
老人家就不戴花了,但身上的傳統服飾和大大的銀項鍊,還是好有味道喔~
瞧,婦女就是這樣把髮盤起來,然後用梳子固定。從梳子材質也可以看出時代的不同,傳統是用銀梳,現在老人家改用木梳,年輕一點的則直接用街頭到處都買得到的塑膠梳,好有趣~
吊腳樓是傍山而建, 所以一半是倚在山壁上, 門前有條不寬的石梯小徑供眾人行走, 誰走過自己家底上, 主人都一清二楚的。
吊腳樓的柱子底端都有簡單的刻飾, 可見苗族是個很有藝術性的民族
貴州多山多雨, 所以他們的橋都是有頂的風雨橋, 平時眾人可坐在裡面躲雨兼聊天, 真的很有智慧!
貴州少數民族的樂器-竹笙,平時迎賓或歌舞時都需要它,有些竹笙有2層樓高,別具特色!
廣場上每天上下午各有一場歌舞表演,熱鬧非凡
嘿咻嘿咻,苗族就是如此能歌善舞。
貴州山區少鹽, 所以用"酸味"保存食物, 酸湯是他們的特色菜, 這就是製作酸湯的蔬菜, 家家戶戶都在曬, 形成另一種特色!
苗族的蜡染也是一大特色工藝, 精美圖案讓人看得目瞪口呆,這可是純手工非機器作品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