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要從上海搬回台灣之前,我進行了一次為期一個月的「告別中國之旅」,行走於甘南、青海、河西走廊和西安等西部大地。
甘南是行程的首站。為什麼是甘南?緣起於一本名叫「三上甘南路」的書。
這是一本由大陸攝影師彭懿結集自己多次前往甘南旅遊的美妙經驗撰寫而成的書籍,是一本印刷精美、文字和圖片都極具震撼性的好書,值得一讀!(它也有繁體版,有興趣者可以上網找找)
作者在開端寫了這麼幾段話:
當一個夢幻般的女孩對我說,一個名叫甘南的地方還有仙女傳說時,我毫不猶豫地就去了。順著童年的感覺一路尋去。我走了很遠很遠,一直走到了甘南的深處。那裡還下很大很大的雪,那裡有一個比奶奶更加蒼老的聲音為我講述更加美麗的仙女傳說。我還真的碰到了仙女。
甘南它不像西藏那樣遠在天邊恍若隔世,它很近,它還沒有被神化,你不必像一個朝聖者那樣一路頂禮膜拜地走來。
因為,書本裡的每張圖片都太有生命力了;因為,想親自去體會有小西藏之稱的甘南是如何讓人神魂顛倒,於是,2006年8月中旬,我背起行李上路了。一周的時間,我在甘南這片土地上看到仙境,看到人間真善美,也收穫了滿滿的友誼。
夏河拉卜楞寺碩大鮮豔的轉經筒,讓我著迷。不見盡頭的轉經道上一個個著傳統藏服的轉經人家,讓我忘神。
正隨著阿嬤轉經的小小孩,接過我遞過去的兩顆糖果後,快樂的塞了一顆進入自己嘴裡,然後轉身把另一顆糖給了阿嬤,要阿嬤一起享受這甜蜜的滋味。一老一少滿佈塵土的臉龐上,我看見安詳自在、看見樂於分享的美麗。
寺旁一間放滿唐卡的小房間,幾位聚精會神做畫的喇嘛用不甚流利的普通話與我們交談,並把畫筆遞給我們,要我們在唐卡上著色,揣摩一下。簡單的笑容裡,我看見了信任和全然交付的開放性。
寺裡,拿著一包方便麵飛奔而入宿室的小僧人被我們攔截下來拍照,他不僅不以為意,還歡喜帶領我們參觀他們的小小宿舍,並不厭其煩解釋著。在他的臉上,我看到時時與人結緣的喜樂。
甘加草原在夏天五顏六色盛開著的花朵,讓我驚嘆與尖叫,我相信,天堂也不過如此!
是怎樣的一片土地,處處有情、人人有愛,讓我感動得不想離去。難怪彭懿會在書中寫上這麼一段話:
我走時把自己的魂留在了甘南。我與我的魂不期而遇。我一個踉蹌怔住了,它也征住了,我們一個在地上一個在天上互相對望著。它瘦了,但炯炯有神,這茫茫大草原似乎把它變得野性實足。這小子轉身想逃,風箏一般地逃上了高天,可怎麼逃得掉呢?它忘了,風箏線還攥在我手裡哪…
是的,一趟甘南行,我的靈魂也有部份留在了那片土地,於是我一直想重返,一直想重返,就像當年想回西藏的家一樣。如果西藏是我靈魂的第一個家,那麼,甘南是我靈魂的第二個家。
528~531,我將重返甘南。回家的期盼,經過三年的等待終於要實現了。
就要回家。就要回家。
延伸閱讀:
八月女生2006年甘南行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