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聞龍門石窟大名許久,卻沒什麼很強的動力讓我想前去一看。去年規劃中秋節3天假期,我這個籍貫河南省的台灣女子終於想到該去河南大地走走,洛陽古都就成了首選。
當天吃畢早餐,和同伴們在市中心招了一輛出租車直接前往石窟。抵達景區,出租車必須停在景區外,行人或步行、或搭電瓶車繞行2公里左右才正式進入參觀入口。如果是攜家帶眷者,建議搭電瓶車入內,車資每人RMB2元,年輕力壯者就直接安步當車吧!
洛陽龍門石窟與大同雲岡石窟、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中國四大石窟」,始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西元494年)前後,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百餘年,石窟如同蜂巢般密佈在伊水東西兩山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十分壯觀。根據統計,龍門石窟共有9萬7千餘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釐米,極具宗教與藝術價值。
為了深入領略龍門石窟精華,非僅僅走馬觀花,我們在入口處花了RMB50元找了一位官方導遊,可惜年輕女孩所知所學有限,介紹平平,並未讓人有驚豔感。反而,早晨陽光直射在山體佛像,瞬間眼前每尊佛像都展現閃閃金光,美得讓人無法言語,只能定定站在原地跟著交融入神,真情感受宗教之美、藝術之美。原來,所謂的有緣人就是要在天時地利人和之時造訪一地,然後細心品味那抺非旅遊信息可以嗅聞而得的神秀之美。
被伊水分隔成西山和東山兩大崖壁的龍門石窟,主精髓在西山,這裡知名的洞窟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皇甫公窟、魏字洞、敬善寺、摩崖三佛龕、萬佛洞、惠簡洞、奉先寺等等一個接著一個,洞裡有佛、洞外也有佛,大大小小、造神各異,看得人眼花撩亂,其中又以奉先寺的佛像最為壯觀,它是龍門石窟裡規模最大,唐代雕刻藝術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造像佈局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等九尊大像,主像盧舍那大佛也是整個石窟最大的一尊佛像(門票上的圖片即是此處),通高17.14米,人行其中,如同螻蟻,渺小不可言。佛在上,人於下,不管從何角度望去,佛的眼神總是無盡慈悲、撫慰有情眾生。宗教的博大精深,應就是此情此境!
許多遊客參觀完西山後,就會離開龍門石窟趕往他地,其實若有足夠時間,越過伊水前往東山,又能感受到不同的意境。東山的石窟較分散、不全,主要是唐代的窟龕,其中大、中型洞窟有20個,如二蓮花洞、看經寺洞、大萬伍佛洞(又名擂鼓台三洞)、高平郡王洞等。沿著伊水方向繼續走,還可以參觀綠意蒼蒼、宛如一座大型戶外庭院的白園(包含在聯票裡),這裡也是白居易的墓園,因他生前極愛附近景致,死後家人就將它埋葬於此,與自然青山永遠同在。在白居易墓碑附近還可看到散居日、韓的白氏後人來此垂拜、留碑緬懷先人,由此也可見中國文化對於亞洲文化影響之深遠。
許多歷史人事物,經由旅行的步伐得以一一親近、串起,這也是旅行的另一種意外收穫。
龍門石窟裡各式造型不同的佛像,讓人嘆為觀止。有些洞窟還未過度風化嚴重,洞內隱約可見昔日色彩,更是叫人驚豔!
大佛小佛佈滿山崖,山洞裡有神像,山洞外也有神像,每處都能讓人流連再三
栩栩如生的造像,實在讓人對古代工匠的技術讚佩不已。前人刻佛,後人賞佛,幸福吶!
初見此佛像,我彷彿發現新大陸:原來古人已有YA的手勢,結果被導遊糾正,佛像比的是3指,只是年代久遠,大姆指已風化,所以乍看下像比2指在跟大家喊YA
無數工匠的畢生心血,就在一個又一個的細節中。據說最高峰時期,此處整整動用了20萬名工匠,才有如此成就。
奉先寺的佛像高約17.14米,是龍門石窟最高大的佛像,佛像的莊嚴,只有親臨其間才能如實感受。
陽光照耀下,佛像散發出閃閃金光,莊嚴而無言。
龍門石窟在山體上開鑿塑像,整個山體就像一個大蜂窩,一格又一格。
從河對岸遠眺西山,又是另一種風光。
白園裡一片綠意,在茶座裡喝茶歇息,吟吟白居易古詩,也頗有意境。